黄芩,味苦,平。主诸热;黄疸;肠氵辟泄痢,逐水;下血闭;恶疮疽蚀;火疡。一名腐肠。生川谷。
黄芩
|释名
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,又名腐肠、黄文、元芩等。主要产于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河南及陕西等地,春季采挖最佳,也可秋季采收。
|黄芩的多种做法
|黄芩的药性
【本经中品 黄芩 味苦平。主诸热黄疸,肠澼泄痢,逐水,下血闭,恶疮疽蚀,火疡。腐肠】
味苦,气寒,入足少阳胆、足厥阴肝经。清相火而断下利,泄甲木而止上呕,除少阳之痞热,退厥阴之郁蒸。
甲木清降,则下根癸水而上不热;乙木温升,则上生丁火而下不热。足厥阴病则乙木郁陷而生下热,足少阳病则甲木郁升而生上热,以甲木原化气于相火,乙木亦含孕乎君火也。黄芩苦寒,并入甲乙,泄相火而清风木;肝胆郁热之证,非此不能除也。然甚能寒中。厥阴伤寒,脉迟,而反与黄芩汤彻除其热;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小柴胡汤,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;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。凡脉迟,腹痛,心下悸,小便少者,忌之。
清上用枯者,清下用实者。内行醋炒,外行酒炒。
【产地】产山谷间,亦为园圃之多年生草,根深黄色带褐。
【性味】味苦,性平,无毒。
【主治】黄芩为清热要药,功能去心肺大小肠诸经之热,肝胆之火。主治黄疸,肠澼泄利,风热,湿热:天行热疾,女科养阴安胎。
【别录】疗痰热,胃中热,小腹绞痛,消谷,利小肠,女子血闭,淋露下血,小儿腹痛。
【甄权】治热毒骨蒸,寒热往来,肠胃不利,破壅气,治五淋,令人宣畅,解热渴。
【容川】黄芩味苦,中多空虚,有孔道,人身惟三焦;是行水气之孔道主相火,故主清相火,火逆呕苦、黄芩为正药。此药苦而色绿,故能入瞻。
【药征】治心下痞也,旁治胸胁满,呕吐下利也。
【灵胎】清热止利。
【用量】普通钱半至三钱。
【禁忌】过服损胃,血虚寒中者忌。
【炮制】 黄芩片:除去杂质,置沸水中煮10分钟,取出,闷透,切薄片,干燥;或蒸半小时,取出,切薄片,干燥(注意避免曝晒)。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,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,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,具放射状纹理。照上述[鉴别](1)、(2)项下试验,应显相同的结果;照上述[含量测定]项下的方法测定,含黄芩苷(C21H18O11)不得少于8.0%。
酒黄芩:取黄芩片,照酒炙法(附录Ⅱ D)炒干。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,外表皮棕褐色,切面黄棕色,呈放射状纹理,略带焦斑,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。照上述[含量测定]项下的方法测定,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.0%。
【性味】 苦,寒。
【归经】 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用于湿温、暑温胸闷呕恶,湿热痞满,泻痢,黄疸,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,血热吐衄,痈肿疮毒,胎动不安。
【用法用量】 3~9g。
【贮藏】 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。
【注意】 《本草经疏》:脾肺虚热者忌之。凡中寒作泄,中寒腹痛,肝肾虚而少腹痛,血虚腹痛,脾虚泄泻,肾虚溏泻,脾虚水肿,血枯经闭,气虚小水不利,肺受寒邪喘咳,及血虚胎不安,阴虚淋露,法并禁用。
|黄芩的提取物——黄芩甙
黄芩甙(Baicalin)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,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,具有抑菌、利尿、抗炎、抗变态及解痉作用,并且具有较强的抗癌反应等生理效能。在临床医学已占有重要地位。黄芩苷还能吸收紫外线,清除氧自由基,又能抑制黑色素的生成,因此既可用于医药,也可用于化妆品,是一种很好的功能性美容化妆品原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