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灵芝中药材,了解灵芝功效、作用
时间:2024-06-06 来源:

灵芝别名 赤芝、红芝、木灵芝、菌灵芝、万年蕈、灵芝草。药用部位药材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、紫芝等的子实体。

植物形态 1.灵芝 担子果一年生,有柄,栓质。菌盖半圆形或肾形,直径10-20cm,盖肉厚1.5-2cm,盖表褐黄色或红褐色,盖边渐趋淡黄,有同心环纹,微皱或平滑,有亮漆状光泽,边缘微钝。菌肉乳白色,近管处淡褐色。菌管长达1cm,每1mm间4-5个。管口近圆形,初白色,后呈淡黄色或黄褐色。菌柄圆柱形,侧生或偏生,偶中生。长10-19cm,粗1.5-4cm,与菌盖色泽相似。皮壳部菌丝呈棒状,顶端膨大。菌丝系统三体型,生殖菌丝透明,薄壁;骨架菌丝黄褐色,厚壁,近乎实心;缠绕菌丝无色,厚壁弯曲,均分枝。孢子卵形,双层壁,顶端平截,外壁透明,内壁淡褐色,有小刺,大小(9-11)μm×(6-7)μm,担子果多在秋季成熟,华南及西南可延至冬季成熟

2.紫芝 与前种的不同点是:紫芝的菌盖多呈紫黑色至近褐黑色;菌肉呈均匀的褐色、深褐色至栗褐色;孢子顶端脐突形,内壁突出的小刺明显,孢子较大,大小(9.5-13.8)μm×(6.9-8.5)μm。

归经 肺;心;脾;肾经

性味 甘;平;无毒
注意 实证慎服。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恶恒山。畏扁青、茵陈蒿。”功能主治  益气血;安心神;健脾胃。主虚劳;心悸;失眠;头晕;神疲乏力;久咳气喘;冠心病;硅肺;肿瘤用法用量 内服:煎汤,10-15g;研末,2-6g;或浸酒。


灵芝的功效与作用 
1.止咳平喘
灵芝能够入肺经,可以补益肺肾之气,具有止咳平喘之效。可以用于治疗肺虚咳喘,久咳不止等。症。
2.保肝解毒
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。无论在肝脏损害发生前还是发生后,服用灵芝都可保护肝脏,减轻肝损伤。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、毒物的代谢,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。尤其是慢性肝炎,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肝区不适等症状,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,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。所以,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、各类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功能障碍。
3.抗衰老
灵芝所含的多糖、多肽等有着明显的延缓衰老功效。此功效主要基于以下机理: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;调节代谢平衡;抗自由基作用;灵芝多糖能显箸促进细胞核内DNA合成能力,并可增加细胞的分裂代数,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。
4.抗神经衰弱
灵芝就已用于神经衰弱症与失眠,故它对中枢起到良好的作用。提取物能激发运动性抑制,使运动性降低,使协调运动失调、呈现用量依赖性镇病效果,对环已巴比妥睡眠作用能缩短睡眠时间,能延长中枢兴奋药咖啡因致痉挛及死亡的时间,这些结果表明,灵芝对中枢呈抑制性作用。
5.防治心脑血管病
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,增加冠脉血流量,改善心肌微循环,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,因此,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,可广泛用于冠心病、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。对高血脂病患者,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、脂蛋白和甘油三脂,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。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,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、软化血管、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。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,阻止血小板聚集。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。
6.抗肿瘤
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剂和激活剂,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,增强患者自身的防癌、抗癌能力。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-2的等内源性抗癌物质的生成,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,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,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,成为抗肿瘤、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。灵芝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。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,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。
7、调节高血压、糖尿病
据医院报告,将灵芝用于18例高血压者,总有效率达88.9%。另有报道,将灵芝用于高血压30例,总有效率为88.3%。
服用灵芝可改善血糖、尿糖症状,能取代或减少胰岛素用量。灵芝中水溶性多糖。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。
8、提高身体免疫力
提高身体免疫力是灵芝泡水喝的重要功效,因为灵芝中含有大量的灵芝多糖和天然抗氧化成分,它既能促进人体免疫细胞再生,又有增加人体内免疫球蛋白的数量,能抑制菌抗病毒防止多种疾病发生。
灵芝的适宜的人群
1、提高人体抵抗力,双向调节,适合所有保健和调病的人群;
2、化疗前后,减轻毒副作用,提高抵抗力的患者;
3、体弱多病,大病初愈,急需提高体质的人士;
4、焦躁心烦,心神失养,失眠多梦,体力及记忆力减退人士;
5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慢性肝炎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辅助调理;
6、中老年人防止各种疾病,延缓衰老,强身健体;灵芝的禁忌事项
灵芝过敏的人不宜食用,
此外,灵芝的使用也需要适量,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上火等不适反应。
同时,在食用灵芝时,需要注意饮食搭配,不宜与辛辣、刺激性食物同食,以免影响药效。
注:本文章意在转播中国中医文化,文中提到的中医药知识,仅供学习交流。